工傷論文
細化“視同工傷”條款 減少勞動爭議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了7種工傷情形和3種視同工傷情形,其中第十五條第一款“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作為視同工傷情形之一,近年來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爭議較多,亟待解決。北京市房山區近日發布的3起涉突發疾病身亡視同工傷的勞動爭議典型案例,裁判結果也不盡相同,法院認為,視同工傷應滿足處于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這兩個因素。
多年來,我國“突發疾病死亡認定工傷”條款經歷了較大變化。有關規定最早見于1965年全國總工會文件《關于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突然發病死亡待遇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其中明確,對與工作有關聯的幾類特殊情況,如加班加點、帶病工作、執行任務、因工作而延誤搶救治療等突發疾病死亡的,可比照工亡處理。1996年,原勞動部頒布《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其中規定,由于工作緊張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后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因公外出期間,因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后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認定工傷。可以看出,在《條例》頒布前,“突發疾病死亡認定工傷”有比較嚴格的限定,基本都強調了與“工作原因”的關聯性。
但在多年的實踐中發現,對與“工作原因”的關聯性調查存在較大困難。因此,2003年頒布的《條例》放寬了要求,不再強調“工作原因”,增加了工作時間、工作崗位以及突發疾病死亡結果在48小時之內等限制條件,增強了可操作性,但也成為涉及該條款的勞動爭議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條例》對條款的基本要件沒有較為詳盡的解釋和操作規定,實踐中對“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48小時”等各個要件均可能存在爭議。工傷案件均是個案,爭議焦點往往在于案件的基本要件不完整或對要件本身理解有差別。比如,在上下班途中突發疾病死亡的;職工上班期間感覺不適但沒有直接就醫,回家后突發疾病死亡的;在家加班突發疾病死亡的等,能否認定工傷。
另一方面是,能否認定工傷,補償待遇差別較大。工亡待遇主要包括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符合條件的供養親屬撫恤金、喪葬補助金等三項,其中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待遇水平已經從2011年的38萬余元增長到2023年的98萬余元,職工突發疾病死亡能否認定工傷,補償差別較大。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疾病譜發生變化,突發疾病死亡情形將進一步增多,突發疾病死亡能否認定工傷的爭議預計也將增加。為了減少勞動爭議,短期來看,應當對“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48小時”等要件的內涵和外延予以明確。從實踐來看,對突發疾病死亡涉及的工傷認定調查取證要求較高,各地理解分歧也較大,性質判定爭議也較大,如不形成共識,從嚴掌握,將帶來更多執行偏差。從立法本意看,條款考慮了突發疾病死亡或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可能與工作勞累、工作緊張等因素有關,實質上一定程度上將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由工作原因造成的事故傷害不可避免地擴大到了其他情形。但是,這種擴大應當兼顧勞動者、用人單位、工傷保險基金之間的利益平衡。
長期來看,筆者個人建議,應當適時修訂《條例》,對條款進行調整。一是可考慮在條款中增加“工作原因”,由于突發疾病死亡與工作原因的因果關系判定難度較大,需優化職業病管理體制,提升基層管理服務能力。二是對條款進行進一步細化,建立階梯式待遇標準。針對突發疾病死亡視同工傷情形,在不強調“工作原因”的情況下,可考慮將其待遇水平與工傷情形形成合理的待遇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工傷認定矛盾,保障職工權益,減少勞動爭議。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