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
冒名頂替是否影響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
案情簡介:
王某因學歷較低,在求職中四處碰壁,遂用其哥哥的身份證及學歷證書到甲公司應聘,順利通過了面試,并與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不想3個月后,他在車間意外受傷,公司在為其申報工傷時,被工傷保險部門審核出王某系冒名頂替。工傷保險部門拒絕支付其工傷保險待遇,公司也認為他存在欺詐行為而不予工傷賠償,遂引發勞動爭議。最終,勞動爭議仲裁委判決王某與公司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公司應該對其進行工傷賠償。
爭議聚焦:
本案例中的爭議焦點為:王某采用冒名頂替的方式與甲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種情況能否認定王某與甲公司建立了事實勞動關系?
王某代理人認為:雖然王某有錯在先,但其本人實際上在甲公司工作,接受公司管理,并領取工資報酬,符合勞動關系成立的要件,應當視為與甲公司建立了事實勞動關系。
甲公司則認為:第一,事實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勞資雙方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勞動者實際上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遵守其規章制度,接受其管理。甲公司在用工之日即主動與王某簽訂勞動合同,沒有不愿簽訂勞動合同的主觀故意。第二,《勞動法》第18條第二項、 《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一項規定采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全部或部分無效。王某冒名頂替與甲公司訂立勞動合同,有效勞動合同的最基本條件——簽訂合同的主體不符合法定有效條件,導致勞動合同全部條款均不能發生法律約束力,因此應屬于勞動合同全部無效。
焦點分析:
事實勞動關系主要包括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兩方面:從實質要件而言,首先是勞動者已經提供勞動行為;其次是勞動者已經成為用人單位成員,如用人單位提供報酬、福利待遇;再其次是勞動者已納入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體系。形式要件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并沒有簽訂合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應簽而未簽訂勞動合同;2.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勞動合同;3.勞動合同期滿沒有終止也沒有續簽而形成的事實延續的勞動關系。4.無效勞動合同導致的事實勞動關系。
王某與公司之間符合勞動關系建立的各項要件,依據 《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應當認定存在事實勞動關系。至于其采用冒名頂替的方式與甲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甲公司可依據國家相關法規或公司管理制度對王某進行處理。
延伸思考:
本案例中因王某自身的原因造成無效勞動合同,但根據法理仍認定王某的事實勞動關系,他因此可向甲公司要求享受工傷待遇,企業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也放縱了少數素質不高員工的違法行為,違背了 《勞動合同法》平等、自愿、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這本身就是一種尷尬和無奈。
無效勞動合同的成因可以分為用人單位的原因及勞動者的原因,對于因用人單位的原因造成的無效勞動合同, 《勞動法》、 《違反 〈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勞部發 [1995]223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一)》等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了因此原因對勞動者造成損害應當予以賠償。但卻未保護因勞動者原因造成無效合同而導致損失的用人單位。因此建議,由于勞動者原因造成的無效勞動合同應當不予認定為事實勞動關系,如因此對用人單位造成損害,也同樣應當予以賠償。
作者:宋廣海 出處:中國勞動保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