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案例
法院對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造成損失的裁判規則
法律依據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一條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第六十三條 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并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于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要求該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
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于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以拍賣所得抵繳社會保險費。
第八十三條 用人單位或者個人認為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的行為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用人單位或者個人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依法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核定社會保險費、支付社會保險待遇、辦理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手續或者侵害其他社會保險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個人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用人單位侵害個人社會保險權益的,個人也可以要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依法處理。
相關案例
1.單位應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保費用而導致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沈陽市金毅林裝飾材料廠與宋峰春勞動爭議案
案例要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為勞動者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因用人單位未為其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而導致勞動者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遭受損失的,用人單位應予賠償。
案號:(2015)沈中民五字第02178號
審理法院: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5-12-21
2.單位應承擔職工因未繳社保而造成的損失——北京前沿世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與馮燕勞動爭議案
案例要旨:在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的情況下,用人單位依法負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單位未及時為職工繳納社保,導致職工不能報銷產檢費用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案號:(2014)三中民終字第09399號
審理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5-07-15
3.勞動者無法正常使用醫療保險而自行支付的,單位應賠償屬于醫療保險統籌支付范圍內的損失——桂斌訴沈陽銅加工廠勞動爭議案
案例要旨:用人單位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因用人單位沒有及時繳納而導致勞動者不能正常使用醫療保險,且自行支付了全部醫療費用的,用人單位對應當由醫療保險統籌支付的部分承擔賠償責任。
案號:(2015)皇民一初字第01741號
審理法院: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6-03-20
4.勞動者起訴請求單位為其辦理社保的不屬于法院受案范圍——毛鳳琴與遼源市政維護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勞動爭議案
案例要旨:勞動者向法院起訴請求單位為其辦理職工醫療保險,而非要求該賠償其因無法享受醫療保險待遇而遭受的損失的,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圍內。
案號:(2015)吉民申字第1380號
審理法院: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6-01-14
5.用人單位應賠償勞動者因未繳社會保險費而導致的醫療費損失——梁平訴深圳市盛德清潔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勞動合同糾紛案
案例要旨: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系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自愿放棄作為抗辯其社保費用繳納義務的理由不能成立,理應承擔由于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所導致損失的賠償責任。
案號:(2015)滬一中民三(民)終字第1547號
審理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5-12-22
6. 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購買社會保險的,應對由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江茂麗訴廣東威文服裝有限公司勞動爭議案
案例要旨: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購買社會保險,購買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為勞動者購買社會保險,是違反法律的行為,這使得工人喪失社會保險待遇。由此造成的損失,應當由用人單位承擔。
案號:(2012)汕尾中法民三終字第40號
審理法院:廣東省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法院2014年度案例·勞動糾紛(含社會保險糾紛)》,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編,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專家觀點
1. 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辦理社保手續造成勞動者損失,勞動者要求賠償的案件,法院應予受理
鑒于《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及一些地方法規都賦予了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的專屬管理權、監察權或處罰權,因此,在界定社會保險爭議范圍和管轄分工上,人民法院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敷衍塞責,必須從合法、務實的角度加以明確和界定。我們研究認為,用人單位、勞動者和社保機構就欠費等發生爭議,是征收與繳納之間的糾紛,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帶有社會管理的性質,不是單一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社保爭議。因此,對于那些已經由用人單位辦理了社保手續,但因用人單位欠繳、拒繳社會保險費或者因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等發生的爭議,應由社保管理部門解決處理,不應納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對于因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勞動者不能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的,則屬于典型的社保爭議糾紛,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的理解與適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
2. “社保經辦機構不能補辦社保手續”的舉證責任
本條(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第一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蹦敲催@是否意味著關于本條的舉證責任完全由勞動者一方承擔呢?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六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于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边@一條作為專門規定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的條文,闡釋了兩層含義:
其一,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明材料,這就以明確的表述肯定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規范說的觀點。即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中不論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對自身提出的主張都負有舉證責任。若勞動者或用人單位提出了主張但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則原則上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其二,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明材料屬于用人單位掌握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在爭議處理中,如果能夠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屬于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不論該證據能夠證明的事實有利于提出主張的用人單位還是有利于勞動者,用人單位均有義務提供該證據;若用人單位拒不提供,則由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對于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第十三條即規定:“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就本條的舉證責任而言,社保經辦機構不能補辦社保手續是一種法律事實,對于這一法律事實的舉證責任,按照有關法理應由勞動者一方承擔。但勞動者欲證明這一事實,只有向社保管理部門申領書面證據,而社保管理部門由于種種原因一般不會出具這樣的書面材料。如果就此對勞動者加以苛刻的要求,甚至以此作為不予受案的理由,則不利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勞動者能夠證明用人單位沒有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導致其損失即可,至于證明社保經辦機構是否能夠補辦的舉證責任,則不應作為是否受案的標準。如果用人單位能夠證明社保經辦機構還能夠補辦,人民法院應不予受理該勞動爭議案件,而應告知勞動者向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解決。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的理解與適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