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里幾十名病人吃著補貼“接受治療”,病床上卻空空如也;一邊是護士將輸液和霧化用藥倒入垃圾箱,一邊是患者流轉在各醫院大肆購藥……這些反常識的情景卻在監管盲區里真實上演著。近日,有知情人士反映,北京市化工職業病防治院和個別被認定為工傷的患者利用報銷漏洞進行騙保,一時引發廣泛關注。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能夠從國家和社會獲得必要的物質補償。這種補償既包括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費用,能否合理使用,直接涉及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長期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工傷保險制度改革,將更多藥物納入報銷名錄,不斷優化報銷流程,出發點本是保障因工傷致疾致殘群體的利益,如今卻被個別人“偷吃偷拿”,制度漏洞帶來“溫差”,自然令人憤懣。
從事件經過出發,醫院與個別患者之所以能合起伙來唱一出“騙保”大戲,無非是因為有利可圖。一方面,醫院高頻次收治“假病人”可以帶來穩定的“業績”,為職業病防治作貢獻更是“功績”,存在逐利沖動。另一方面,個別患者借報銷的機會套出更多“免費藥”“低價藥”,轉手賣給藥販子就是暴利,“工傷證”變成了“特許經營證”,難免會動歪心思。二者利益休戚相關,自然會互相包庇,若非外力介入,則很難斬斷這一“灰產鏈條”。
《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還,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記者采訪中,醫院部分員工或舉證或暗示存在“貓膩”,然而部分管理人員仍矢口否認,涉事醫院與個別患者的行為究竟是否涉及騙保、具體金額如何,需要相關部門及時介入,給公眾一個清晰的答復。
“工傷騙保”近年來在全國多地時有發生,報銷和監管機制上的漏洞不可忽視。有專業人士建議向醫保基金監管的有益做法學習,加快完成工傷保險基金統籌工作,加強人社部門、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的協同聯動。從長遠來看,遏制“工傷騙保”必須斬斷違規利益輸送渠道,既要持續對醫療機構明察暗訪,引入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每一筆報銷、每一份病歷的細節進行追蹤,嚴防造假;也要加強對工傷患者群體的引導和教育,鼓勵相互監督。
工傷保險基金是救命錢、更是兜底保障,每一分都應用在刀刃上,絕不能變成個別人眼中的“唐僧肉”。期待多向發力堵上制度漏洞,嚴防各種形式的“騙保”,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news/11709.html
上一篇:全市首家!晉城大醫院開通省工傷結算直報系統!
下一篇:“工傷私了”是雙贏還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