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發(fā)生在河南省延津縣的施工民房坍塌事故釀成7死21傷的悲劇,事故調查證實,承接工程的鄉(xiāng)村建筑隊沒有任何資質、施工人員系村民臨時拼湊、安全觀念淡薄等是重要原因。長期以來,農村蓋房修屋都是由一些鄉(xiāng)村建筑隊承擔,蓋房靠經驗、工人靠拼湊、安全靠運氣,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亟待相關部門加強規(guī)范。
農村在建房倒塌致7人死亡
5月3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河南省延津縣豐莊鎮(zhèn)河道村一戶民房在整體抬升施工過程中突然倒塌,施工人員中28名被埋,導致7人死亡21人不同程度受傷。
“正壘著墻呢,突然像地震一樣就塌了。”55歲的泥瓦匠楊元祥右手小指骨折,頭部面部擦傷。50歲的孫姓農婦第一次跟著干活,她說當時啥都不知道就被埋進去了,被挖出來時腰骨盆骨多處骨折。
倒塌民房系一座建于1989年的2層樓房,屋主豐法琴嫌房屋地勢低洼,便聘請臨近的衛(wèi)輝市李元屯鎮(zhèn)北魯莊村一個施工隊對房屋進行整體抬升。
調查顯示,這支施工隊不具備任何資質,是北魯莊村民馮登明臨時召集本村閑散人員43名組建而成,在抬升施工過程中房屋傾斜,導致無法控制而整體坍塌。
隱患重重的鄉(xiāng)村建筑隊
延津施工民房倒塌事故并不是個案。家住農村的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張翔說,無施工資質、安全防護措施缺乏等安全隱患的疊加,使鄉(xiāng)村建筑隊成為施工傷亡事件發(fā)生的“重災區(qū)”。
延津民房坍塌事故中,施工隊伍共43人,不僅是從村民中臨時召集,而且年齡整體偏大,最大的已65歲。此外,婦女占絕大多數(shù),達34人,成為傳統(tǒng)觀念中男性色彩濃厚的建筑隊的主力軍。
在收治傷者的延津縣人民醫(yī)院,記者見到6名女施工隊員,驚訝地注意到她們的年齡都在50歲上下。50歲的孫姓農婦家里供著兩個學生,要花不少錢,平時她隔三差五干點拆棚屋、蓋房子的體力活,在這次房屋抬升工程中,她的工錢是一天40元。
多名傷者反映,年輕人不愿在家打工,工錢低,而且三天兩頭接不到活兒,但三里五村總有蓋房子拆房子的,施工隊人手不夠,只能收歲數(shù)大的和婦女了。5月1日,在距離延津縣城九公里的原陽縣齊街鎮(zhèn),記者看到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有數(shù)十處房屋正在施工,從業(yè)人員多是中年婦女。
一位姓王的建筑隊老板告訴記者,在一些農村區(qū)域,只要置辦了攪拌機、腳手架和簡易起吊機等設備,再招募幾名懂技術的“泥瓦匠”和干力氣活的“小工”,就可以組成建筑隊承接項目。
這樣的鄉(xiāng)村建筑隊活躍于農村,形成極大的安全隱患。王老板說,建筑隊里沒有技術的留守婦女越來越多,她們只能做“搬磚提泥”的粗活,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較弱。由于利潤較低,基本無力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工人很容易從高處摔下或者被重物砸中,他時常聽到周邊的建筑隊發(fā)生傷亡。
規(guī)范鄉(xiāng)村建筑隊亟需政府作為
無資質施工隊所釀成的悲劇令人惋惜,鄉(xiāng)村建筑隊的生存和安全現(xiàn)狀亟需引起重視。不少受訪者表示,政府要在滿足民間建房需求的基礎上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提高準入門檻、強化管理力度,把鄉(xiāng)村建筑隊管起來,使其朝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
延津縣主管城建工作的副縣長司天奇說,施工單位和個體工匠應嚴格按照批準的規(guī)劃、設計圖紙和有關技術規(guī)范、標準施工,沒有資質的雜牌軍敢貿然實施涉及專業(yè)力學知識的房屋抬升工程,令人捏一把冷汗。
致力于農村社會研究的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海峰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鄉(xiāng)村建筑隊要改變目前經驗化、兼職化的現(xiàn)狀,走規(guī)范化之路。在鄉(xiāng)鎮(zhèn)級政府層面,可以扶持一兩個綜合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建筑隊開展安全生產,形成示范效應,對于那些安全防護設施缺失,設備簡陋的建筑隊,要及時取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www.wnpump.cn整理編輯)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news/4826.html
上一篇:給予勞動者工傷之后的必要保障
下一篇:國際工傷日,追問“工傷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