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網約平臺也層出不窮,催生了一批新形式下的就業人員——“網約工”。他們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在為人們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也面臨著遭受人身傷害的風險。近日,人社部表示,將適時啟動《工傷保險條例》的再次修訂工作,把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業態從業者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當中。
互聯網催生新形式的就業人員
2019年4月1日下午6點多,在南京建鄴區江東中路237號中央商場的正大門處,五六名頭戴頭盔、身穿馬甲的外賣騎手,他們正邊聊天邊等候接單。
1994年生的皮膚黝黑的小伙劉陽生,高中畢業后在南京多家工廠打過工。一個月工資4500元,他說工作雖然穩定但收入低。2018年,他在朋友推薦下成為了外賣平臺的騎手。“做騎手會比較辛苦,日曬雨淋,但賺的錢多。”在劉陽生看來,做外賣騎手比在公司工作的收入可觀多了,時間還比較自由。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和互聯網密切相關的新業態、新模式迅速成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不少人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獲得了就業機會,包括網約快遞員、網約司機、網絡主播、網約家政、網約廚師等等。“網約工”以其工作彈性大,靈活性高,開放性高等特點而備受歡迎。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16年,我國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服務的勞動者人數為6000萬人;2018年,該數據上漲至7000萬人,漲勢迅猛。
“網約工”群體保障缺失
“網約工”打破了原來的“公司+員工”的模式,變成“平臺+個人”,他們和平臺的關系界定始終很模糊。據了解,南京的一些平臺企業很少與“網約工”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這些員工也就無法享有企業正式員工擁有的醫療、工傷、養老等基本勞動保障。
采訪中,不少外賣員都表示,他們工作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劉陽生告訴記者,他加入外賣平臺時沒有簽訂用工合同,不享受“五險一金”和休假等員工的基本權益。但是平臺有幫他購買意外險,保險以天計算,每天在工資里扣1.4元,但理賠的條件比較多,流程也比較復雜。劉陽生說,有一次在路上摔倒,腳受了傷,他找了附近的診所進行了簡單包扎,花了幾十元。因為覺得流程煩瑣時間成本高,他并沒有找保險理賠。而劉陽生真正擔心的是,如果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可能更難獲得工傷保障。
對此,記者采訪了江蘇玖潤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大明,他表示公司幫騎手購買的意外險只能從商業保險理賠。由于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這種情況就沒辦法通過工傷保險獲得相關補償。
由于這些行業靈活、彈性的特點,“網約工”與平臺之間并不存在法定意義上的勞動合同關系,這也導致該群體的社會保障特別是工傷保險的缺失。而由于行業的高速發展,這個群體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針對他們的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已然亟需被提上日程。
建立多層保障制度
“網約工”的權益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人社部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運作,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管理的多層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人社部也將支持保險機構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的特定風險需求創新產品,作為新業態從業人員工傷保險的有效補充。
當然,在業內看來,“網約工”和互聯網平臺之間無法簡單認定為勞動關系,對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形態人員來說,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還存在制度障礙。依據現有社保政策,未與平臺建立勞動關系的新就業形態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渠道還未完全打通。雖然一些平臺購買了商業保險,但是仍然無法彌補社會保險在養老、看病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業內人士建議,應增強現有政策彈性空間,研究適應“三新”企業和各類小微企業職工及新就業群體繳費能力的社會保險政策,破除職業身份、就業區域等條件限制,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news/9002.html
上一篇:工傷職工的“停工留薪期”工資怎么發?
下一篇:4月1日起,上海市失業保險、就業補助、工傷保險等民生保障待遇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