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勞動關系應否適用勞動仲裁時效?
案情回顧:
村民老王的兒子小王1993年就開始在某個體雕刻廠工作(以下稱:某廠),2008年年底小王開始反復咳嗽,高燒不斷,后住院治療。2011年11月25日石家莊市職業病防治院作出鑒定結論為:“矽肺叁期合并活動性肺結核”。五天后,經搶救無效死亡。老王為維權在石家莊市工傷職業病法律援助與研究工作站張士謙的幫助下到某廠所在地的人社局申請工傷認定,被告知應先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被迫向某廠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但卻以仲裁時效已過為由不予受理。
案后反思:
確認勞動關系是否適用時效?
一、時效制度
時效制度是指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時效制度意在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不及時行使權利的,將視為對自己權利的放棄。
二、并不是所有的訴訟,都適用時效制度。
根據民法理論,“訴”分為三類,即確認之訴、給付之訴、變更之訴。因為確認之訴解決的是“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系”的問題,并不涉及對實體上的權利義務糾紛的處理,所以,確認之訴不受訴訟時效限制。給付之訴、變更之訴是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請求,要求義務人予以履行的訴訟,具有權利相對人,所以,給付之訴和變更之訴適用訴訟時效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只規定了因為一部分債權請求權,可以要求訴訟時效抗辯。即說明了訴訟時效制度是針對相對權設置的,不適用絕對權,如物權。例如即便張三侵占李四的房屋十年,李四同樣可以依據享有的房屋所有權,要求張三返還房屋。
三、確認勞動關系提起勞動仲裁的,不適用時效制度。
確認勞動關系,是確認職工與用人單位是否存在用工事實及用工行為是否屬于勞動關系在法律上的定性。確認勞動關系,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在職權范圍內,對雙方法律關系是否存在進行裁決,不是裁決一方向另一方履行義務。
四、從時效起算的規定來看,確認勞動關系申請勞動仲裁也不適用時效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確認勞動關系案中,不存在一方侵犯另一方權益的行為,不存在起算仲裁時效的前提條件。
本文由工傷賠償法律網http://www.wnpump.cn/張士謙律師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lunwen/3435.html
上一篇:且看“沒編制不按工傷處理”的傲慢邏輯
下一篇:經辦人員眼中的“先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