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南昌市新建區就業之家,工作人員指導靈活就業人員在手機上辦理補充工傷保險。
打開微信小程序“南昌社保卡”,進入“補充工傷保險”板塊,選擇“新參保”,填寫工作場所、工作時間段、工作內容……日前,靈活就業人員陳英在手機上完成了補充工傷保險參保登記。“我是做餐飲配送服務的,上班期間免不了磕磕碰碰,之前無法參加工傷保險,現在政府出臺這么好的政策,我們心里終于有底了。”他高興地說。
陳英的底氣,得益于今年以來我省擴大補充工傷保險試點范圍。在試點地區內,突破性地將未納入《工傷保險條例》覆蓋范圍的特定人員納入補充工傷保障范疇,切實讓更多勞動者傷有所助、勞有所護。
在我省,像陳英一樣的靈活就業人員有400余萬人。一直以來,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有參加工傷保險,一旦工作中出現傷亡,個人與家庭很容易遭受巨大沖擊。
記者了解到,現行工傷保險制度主要覆蓋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與靈活就業人員有一定的不匹配性。省人社廳工傷保險處相關負責人程勇解釋,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個人不繳費。靈活就業人員因工作時間、內容、地點等不穩定,用工主體難以確定,勞動關系模糊不清,因此缺少工傷保險的繳費主體。“同理,超齡勞動者、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也不屬于正式勞動關系。而村民委員會屬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干部與村民委員會之間也不是勞動關系。”程勇說,“條例將這些群體一直擋在參保門外,但他們背后是千家萬戶的利益訴求,因此我們一直在尋找制度性‘出口’。”
2022年5月,我省在贛州市開展補充工傷保險試點,除了為已參加工傷保險的人員補充提高工傷保險待遇外,還首次將超齡勞動者、實習生(見習人員)、村(社區)兩委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疇。截至目前,贛州市參加補充工傷保險人數106.3萬人,基本實現了應參保人群全覆蓋。
為鞏固擴大補充工傷保險試點成效,今年,我省增加南昌、吉安、撫州3個設區市開展補充工傷保險試點,并將試點人群范圍擴大到網絡出行、外賣、同城貨運和家政服務等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
今年3月,南昌市正式實施《南昌市補充工傷保險辦法(試行)》,并在全國率先開發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補充工傷保險信息平臺,這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聯通稅務征繳系統的平臺,可實現參保人員“掌上通辦”。
程勇表示,作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保險,補充工傷保險是對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勞動者給予更充分更全面保障的制度體系,是現有工傷保險制度的拓展和延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超齡、新業態、靈活就業等勞動者工傷保障制度缺失的問題,實現‘同工同保,同命同價’。”他說。
那么,靈活就業人員如何認定職業傷害,界定工作時間、場所、上下班途中等情形呢?“我們要求靈活就業者在參保時登記工作時間、地點、內容等,他們也可根據工作情況隨時變更信息。”程勇說,“此外我們還購買了第三方服務,利用保險機構專業優勢,在傷害認定、待遇支付、管理服務過程中為我們提供支持,提升服務效率。”
今年3月,龍南市社保中心將該市“餓了么”平臺代理商——贛州市桓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參保人員信息錄入社保系統,完成了國內首單由政府主導的新業態補充工傷保險,首批12名外賣小哥被納入補充工傷保險范疇。截至5月底,南昌市共有4830名超齡勞動者參加了補充工傷保險。6月,南昌縣20個鄉鎮(街道辦、管委會、管理處)實現村(社區)兩委人員補充工傷保險全覆蓋……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被拉入工傷保險“大群”。
“下一步,我們將總結試點經驗,條件成熟時,研究出臺全省統一的補充工傷保險辦法。”程勇表示,“將更多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障網,也是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保制度兜底能力的應有之義。”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news/11625.html
上一篇:珠海試點工傷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結算
下一篇:濱州市實現工傷醫療費省內異地直接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