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9歲的“清華學子”孫斌為亡父工傷賠償討說法的事情,得到了社會及南京當地相關部門的關注,卻也讓他深陷不安之中。在多夜無眠之后,孫斌向媒體坦白:是自己偽造清華學子的身份,并手寫了一份《懺悔書》,希望以此向被他欺騙的人道歉。對此,為孫斌提供免費法律援助的王海律師深表震驚,但在痛心之余,他表示依然愿意為孫斌提供法律援助。
19歲,原本是青春起航、夢想放飛的年紀,卻要承受喪父之痛,并且面對維權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冷眼、拒絕、甚至勒索(其亡父生前工友曾要價5000元作為開證明的條件)……孫斌的遭遇著實惹人同情。然而,違反法律規定偽造“理科狀元”、清華學子身份和故事的做法,也為他招來了諸多指責。拋開廉價的同情和輕率的譴責,一個沉重的問題撲面而來:是什么逼得這個男孩犯險冒充“清華學子”,以突破道德與法律底線的方式來尋求公正、維護權益?
可以說,孫斌事件雖然有著濃重的個案色彩,卻極具標本價值,它從一個側面凸顯出當下弱勢群體維權之難。試問:倘若“南京涂邦寶”公司能有一絲“道德的血液”,而非矢口否認與孫父的用工關系;假使江寧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能夠積極介入、主動調查,而非簡單地以“如果沒有證據材料,無法證明雙方存在勞動關系,他們不好受理”為由推卸責任,19歲的孫斌會甘愿承受“夜夜失眠”的良心代價和輿論風險傍“清華”嗎?那些與孫斌遭遇相似,但因誠實或膽小而沒有邁出這一步的人,他們的維權之路又該有多么坎坷崎嶇呢?
由此而言,孫斌固然應該為他的欺騙行為而道歉、而懺悔,“南京涂邦寶”公司、南京市江寧區相關有關部門難道不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問責追究嗎?如果說當地勞動主管部門平時沒能發現并制止不簽勞動合同等違法行為已屬失職,那么事后再以各種借口推卸責任、拒絕受理,則無異于是對維權者的“二次傷害”。這時候,作為弱勢一方的勞動者,選擇諸如跳橋、活埋、傍“清華”等“出格”的方式吸引公眾眼球,實現維權目的實屬萬般無奈。換言之,維權方式有多炫目、多離譜,維權之路就有多艱難。
從復旦博士孟建偉上網控訴“黑保安”毒打致乃父身亡,到清華博士王進文致信濰坊市長反映強拆問題,再到孫斌假冒“理科狀元”為亡父工傷賠償討說法……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雖然情節有真有假,但當事人的無奈、對于正常申訴維權渠道閉塞的控訴卻是共同的。盡管早有論者發出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清華博士生”的擔憂,但時至今日,弱勢群體“維權難”甚至維權無門的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善。對于他們來說,要么選擇傍“清華”,要么任由家庭的不幸封埋在城市的喧囂和權力資本的冷漠中,要么……
半島都市報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peichang/3690.html
上一篇:加班遇暴雨能否向單位主張賠償?
下一篇:北京7.21暴雨中因工死亡人員可獲46余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