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工傷康復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切實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推進工傷康復事業的發展,規范工傷康復管理,做好工傷康復服務工作,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西藏自治區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我區工傷保險統籌范圍內的單位及其職工。
第三條 工傷康復應堅持“醫療與康復并重”,實行“先康復治療,后鑒定補償”的原則。
第四條 本辦法所指的工傷康復包括醫療康復和職業康復。
醫療康復是指利用各種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手段,改善和恢復工傷職工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康復檢查(功能和體能測試等)和康復治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義肢矯形、心理治療、中醫治療、藏醫治療等)。
職業康復是指根據傷殘職工的身體能力和職業興趣,通過職業訓練等綜合性手段,使其傷殘后的潛在素質與再就業意愿合理結合,幫助傷殘職工就業和從事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職業勞動。
第五條 本辦法所指的工傷康復機構,是指由自治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工傷職工分布情況及需求,按照國家工傷康復機構準入條件規定,進行評估確認并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簽訂工傷康復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或其他康復機構。
第六條 自治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全區工傷康復事業發展規劃,指導、協調、監督規劃的實施,并會同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工傷康復機構的評估確認,對工傷康復費用的使用與管理進行監督。地(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具體實施,及時了解、組織有康復價值的工傷職工進行康復治療。
自治區經辦機構和地(市)經辦機構與取得定點康復機構資格的工傷康復機構在公開、公正、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服務協議,按協議內容對工傷康復定點機構的服務進行監督管理,經辦工傷康復費用的審核、結算、支付等業務,并對協議履行情況進行考核。
勞動能力鑒定機構負責工傷職工康復價值的確認。
工傷康復機構負責實施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康復效果的評定。
第七條 工傷康復對象是指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因工傷(含職業病,下同)致殘或造成身體功能障礙,經確認具有康復價值,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職工。
工傷職工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列入工傷康復對象范圍:
(一)尚在工傷停工留薪期內且工傷病情相對穩定,經確認具有康復價值、需要早期介入康復治療的。
(二)舊傷復發,經確認具有康復價值且距上次康復終結滿半年以上的。
第八條 工傷康復對象確認的程序。
(一)申請: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康復申請。申請工傷康復應提供以下材料:
1. 工傷康復的書面申請;
2. 工傷認定決定書;
3. 近期有效醫療資料;
4. 患職業病的有效診斷書或鑒定書;
5. 工傷職工的身份證復印件、照片、個人和單位詳細地(住)址、聯系人及聯系電話;
6.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確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職工工傷康復申請后,應及時安排勞動能力鑒定機構組織醫療衛生專家評審或進行醫學鑒定,依據《工傷康復診療規范(試行)》,提出是否需要工傷康復的意見并確定工傷康復期。
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確認需進行工傷康復的,到經辦機構按規定辦理轉入康復定點機構手續。
工傷康復終結后不滿半年的以及終止工傷保險關系的工傷職工,不再進行康復對象確認。
第九條 工傷康復對象的康復期,根據工傷人員工傷部位與損傷類型、功能障礙程度和康復價值大小予以確認。康復對象在工傷醫療期內進行醫療康復的,其醫療康復期與工傷醫療期合并計算,最長不超過24個月;康復對象在醫療終結后進行醫療康復的,醫療康復期最長不超過12個月。
醫療康復期:利用臨床診療和康復治療的手段,改善和提高工傷職工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短期1-3個月,中期4-6個月,長期不超過1年。
職業康復期:在醫療康復的基礎上,可對康復對象逐步進行職業康復,提高康復對象的勞動能力。職業康復期為30-60天,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但最長不超過90天。
康復對象短期康復經治療1個月左右、中期康復經治療3個月左右、長期康復經治療6個月左右應進行效果評估并填寫《西藏自治區工傷康復治療方案(中期評定)》表,效果不明顯的,應結束醫療康復。
第十條 工傷康復機構應對確認的工傷康復對象制定工傷康復方案,內容包括工傷康復期限、康復內容及效果、康復費用結算、康復人員注意事項等,報工傷職工參保地經辦機構批準后實施。工傷康復方案,應書面告知工傷康復對象并由本人簽字認可。
工傷康復機構對工傷康復對象應建立工傷康復檔案,詳細記錄康復治療過程。康復檔案包括:康復計劃、康復治療處方、康復實施人、康復實施時間、康復次數、經康復對象本人簽字的康復執行單、康復前評估、康復中評估和康復后評估。康復對象的康復檔案記錄不全、不詳或不實的,其工傷康復費用工傷保險基金不予支付。
工傷康復機構應在季度初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經辦機構報告上季度或上年度工傷康復工作情況。
第十一條 工傷康復對象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一)工傷康復期間,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享受工傷醫療和停工留薪待遇。
(二)康復期間的伙食補助費,以及到參保地以外康復治療所需的交通食宿費,按照《西藏自治區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規定執行。
(三)工傷康復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已經勞動能力鑒定達到護理依賴并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生活護理費的除外。
(四)工傷康復對象在工傷康復期間需要配置輔助器具的,按國家和自治區的相關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下列非工傷康復費用工傷保險基金不予支付:
(一)生活用品費用;
(二)非因工傷病及其合并癥、并發癥所發生的康復費用;
(三)非工傷康復期的費用及超出工傷康復方案的費用;
(四)康復對象故意加重殘情或拒絕合理的工傷康復檢查治療而增加的醫療費用;
(五)未經審核確認或未在工傷康復機構康復發生的費用;
(六)不符合工傷保險有關規定的費用。
(七)工傷康復期終結,工傷康復對象拒不出院的,終結期后發生的費用由康復對象承擔。
(八)工傷康復機構不及時為工傷康復對象辦理出院手續的,終結期后發生的費用由工傷康復機構承擔。
第十三條 工傷康復費用由經辦機構與工傷康復機構直接結算。康復機構按月向工傷人員所在參保地經辦機構申請核撥康復費用,經辦機構收到申請后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向康復機構撥付康復費用的90%,余下費用待年終考核評估后,視考核評估情況撥付。
屬于用人單位或工傷職工承擔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或工傷職工直接支付給工傷康復機構。
第十四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工傷康復費用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工傷康復費用的使用、管理接受同級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和檢查。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工傷康復對象和工傷康復機構弄虛作假,騙取工傷康復專項費用的,按有關規定處理。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六條 本辦法由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會同財政廳、衛生廳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實行。
附件:
1.西藏自治區工傷職工工傷康復申請確認表
2.西藏自治區工傷康復治療方案(初期、中期評定)
3.西藏自治區工傷職工康復效果評定結論書
發布時間:2018年07月05日 來源: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xizang/2019-2/8887.html
上一篇: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施工、礦山企業及石材加工企業從業人員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關于進一步做好全區工傷認定工作的通知